当前位置:首页 > 书刊杂志 > 对岫岩玉雕的认识和思考

对岫岩玉雕的认识和思考

  • 发布人:管理员
  • 发布时间:2012-12-05
  • 浏览量:397
【字体:

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 周晓晶

       岫岩玉在古代的应用
       据地质学家的研究,目前岫岩县境内所产的玉石,从矿物成分上,可以分为三大类:一类是透闪石玉,即与新疆和田玉相同的软玉,当地人称之为“老玉”,南方玉商称之为“东北黄玉”,其籽玉俗称“河磨玉”,主要产于偏岭乡细玉沟村;第二类是蛇纹石玉,即俗称的“岫玉”,其中山料围岩部位山体出产的氧化岫玉俗称“花玉”,主要产于哈达碑乡玉石村的瓦沟;第三类是透闪石—蛇纹石玉,白绿色相间似翡翠,因此当地人称之为“假翠”,王时麒先生给它定名为“甲翠”。
       从考古发现的玉器来看,岫岩玉的开采与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,位于海城市东南部的小孤山遗址的年代在距今10万~2万年之间。在年代为5万~4万年前的第二、三层出土了两件玉制品,一件是用玉料制作的石片,是用锤击法从一块岫岩河磨玉的原石上打下来的石片,即为一块河磨玉的一角,主体呈绿色,局部保留褐色石皮,长10厘米、宽5~6厘米,台面较宽,在破裂面上有明显的打击点和放射线等人工痕迹;另一件是典型的玉质双刃尖状器,器型规整,适于使用,保存完好,长10.77厘米、宽4.5厘米、厚2.08厘米,是用锤击法打下的长石片两边进一步加工而成的,两侧边缘均有明显的打击痕迹,刃边较平直,一侧刃有两处大的石片疤,另一侧刃上有修理和使用的痕迹,在其顶部和背部也有细微的台阶状修理痕迹,玉质温润,呈绿色,经检测,属透闪石玉。出产透闪石玉的细玉沟,就在小孤山遗址以南不远处汇入小孤山遗址山脚下的河中,所以,小孤山遗址的古代居民,从其山洞前的河流向下游走不多远,就可以从河中捞取河磨玉,在不远的山上,也可以采到透闪石玉,那么,他们以透闪石玉和河磨玉制作工具,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       按照目前学术界对“玉器”的定义,除了制作材料为玉质,还需要使用磨制、抛光等制作技术和具有象征性的使用功能,小孤山遗址出土的这两件玉制品,虽然材料为玉质,但主要采用的是打制技术,尚未使用磨制和抛光技术,而且其功能是工具,而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品,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玉器,但是,它们是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质制品,而且与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关系极其密切,可以说仅有一步之遥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玉器的发源地之一,而兴隆洼玉器的材质与岫岩透闪石玉最为接近,所以,小孤山遗址出土的这两件玉制品,无疑对探讨中国玉器起源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,堪称中国玉器起源的一个新证据。
       进入新石器时代,在岫岩周边的新乐文化、小珠山文化、北沟文化等遗址中都出有玉器,器型主要是斧、锛、凿等工具和环、牙璧、坠饰等装饰品,所用玉料都是产自岫岩矿脉。分布于辽宁西部、内蒙古东部的兴隆洼文化及其后的红山文化都出土玉器,尤其是距今6000~5000年的红山文化后期,玉器生产繁荣,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生产的一个中心。据《中国岫岩玉》一书的作者通过实物标本的对比研究,认为这些玉器材料主要来自于辽宁省岫岩县,以透闪石质玉为主,还有部分为蛇纹石质玉,玉材的颜色以黄绿、碧绿、淡绿为主。进入商周时期以后,由于新疆和田玉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玉雕的主要材料,岫岩玉虽有使用,但已不占主流。
       明代晚期宋应星所撰《天工开物》中记载:“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,中藏羊脂玉,与葱岭美者无殊异。”有学者考证,认为指的就是今日的岫岩境内,那么所说的玉很可能是透闪石玉。从清康熙二十六年(1762年)起,来自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的擅长玉雕技艺的移民,先是在瓦沟一带开设玉器作坊,后来又向岫岩县城发展;清咸丰七年(1857年)修撰的《岫岩志略》第十卷中记载:“石具五色,坚似玉而光不逮,邑北瓦沟诸山多有之。道光初年,偶有玉工采制图章诸文具稍供清玩,后遂盛行于都市。好古之家,以其品非燕石而价不待连城也,每雅意购求。往来士夫,亦必充中盈箧,争出新式,分赠知交,以为琼瑶之报。玉工数十辈列肆而居,日夜琢磨恐不给。”岫岩的西大街遍布玉器作坊,被称为“玉石街”。至道光、光绪年间,岫岩玉雕刻品已经风行于北京、沈阳等城市;《满洲地方志草稿》记载:“宣统年间,岫岩城西北瓦沟的玉石场,采掘面积为二万三千七百五十丈。”这些地方志的记载充分说明,至清代晚期,岫岩玉的开采与加工已有一定的规模,年产量500~700吨。
       清光绪年间以后,因新疆和田等地所产的老山玉减少,苏州琢玉作坊所用玉料,改用“东北新山玉”,即所谓“新山玉”,产品以平面挖花为主,由上海洋行收购或加工订货,用以嵌镶盒子装潢出口,这是琢玉工艺手工业的一大变化。新山玉产于东北,为微绿色的玉石,质地娇嫩,即今天所说的“岫岩玉”或蛇纹石玉。在清宫使用的玉器中,岫岩玉占有一定的数量,这类玉材多为白色、青色,极少用于制作宫廷礼器、大件陈设、高档玉佩等重要器物,作品主要以建筑饰件为大宗,如乾隆做太上皇时所住宫内外东路乐寿堂、倦勤斋等处,室内木装修上嵌有玉夔龙饰件,一般为白色岫岩玉作品。清宫遗物中有一批用岫岩玉制成的庙堂祭祀所用白色玉爵杯,为道光之后的作品。清后期还用岫岩玉制造了一批镂雕片饰,或为嵌片,或为玉坠,数量不大,档次也不高。岫岩玉的大量使用是在清晚期的民间玉作中,如佛像、动物等陈设品,杯、碗、盒等器皿,以及镯、坠等各种佩饰,都有用岫岩玉制作的。
       新中国成立后,1957年建立了岫岩玉石矿和岫岩玉器厂,岫岩玉的开采和加工都进入集体化和机械化阶段。“文革”期间与其他行业一样处于停滞状态,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新复苏并迅速发展,成为岫岩县的支柱产业。岫岩玉雕中的一些重要作品获得全国或世界工艺品大奖,也成为国家和省政府对外交流礼品的首选,并在2000~2003年的数次中国国石评选中名列第一。
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及现代市场情况,可以看出,岫岩玉的开采和使用历史悠久,而其高峰期则在新时期时代和近现代。

岫岩玉雕的认识和思考
       中国古代近万年的琢玉历史,每个时代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玉雕风格,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琢玉经验。古代流传下来的玉雕作品和玉雕经验,是我们今天以古鉴今、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。笔者以鉴赏古玉的眼光,来审视当今岫岩玉雕市场,提出以下两点不成熟的想法:
       (1)虽然市场上玉雕的数量非常大,但器型题材比较单调。目前岫岩玉雕的题材主要有两种:一是承袭清代民国时期的玉雕品种,有山子、插屏、圆雕的人物、动物、植物和仿古器皿等;二是新开发的、配合旅游和保健的工艺品,有佩饰、枕垫、美容器等。雷同的产品较多,具有创意和时代风格的作品较少。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岫岩玉雕作品,让岫岩玉雕成为现代精神文化的载体,应该是现代岫岩玉雕工艺师的重要职责。
        (2)某些作品在做工上过于追求繁复的透雕工艺,这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琢玉原则。虽然“玉不琢不成器”,但古人更重视玉料本身的温润特质,赋予玉以五德、九德、十一德,而且“首德次符”,玉礼器以素为贵,清乾隆时期更是将当时玉器雕琢过于繁复的现象斥为“玉厄”。使用大量透雕工艺的玉雕,虽然看起来玲珑剔透,但把本来就很珍贵的玉料减少了重量,同时也给人一种不安全感,不能随意把玩。中国古代的制作工艺也很丰富,如金镶玉、玉镶宝石等,今天的玉工也可以考虑将现代的一些艺术元素融汇到玉器上,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属于21世纪的岫岩玉雕风格。(摘自2011“岫岩玉与中国与文化学术研究会”文集,标题为本刊编辑)

相关文章